为什么说现在体制内的工作越来越难干了?

zhangyi 3
2025-04-15

我觉得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现在上下级之间的激烈博弈、不信任和猜忌。

工作有了成绩是领导的,和你没什么关系,普通人的上限就在那里,累死累活再怎么折腾,县里的单位退休给你个副科算对得起你了,一眼望到头。

而领导又想用成绩争取更大领导的注意,或者应付更大的领导以规避责任。所以,下属不想干活,领导没啥能给下属的好处,但还想让下属干活。下属天天琢磨着领导又要有什么乱七八糟的馊主意来折腾自己去干无意义的工作,领导天天防备着下属又有什么稀奇古怪的坏想法去应付糊弄自己。

现在各种督导、检查越来越多,不仅是检查督导,更有回头看、自查自纠,还要有“亮点工作”,不能是“空话套话”,还要上报盖章的正式材料,交附件的台账。但问题是,日常工作就那些,哪来这么多亮点和创新。这种情况下不应付还真就写不出什么来。而且签字盖章,摆明了就是生怕你应付,让你自己承担责任。

而且说实话很多上级要求报材料,基层改半天,报上根本没人看。你加班熬夜搞半天,人家那里就是当草稿纸。还有一些工作,雷声大雨点小,开动员会的时候领导多次强调其多么多么重要,结果干着干着就没人过问了。

还有的基层工作,比如国土口的一些工作,涉及的矛盾复杂,需要灵活圆滑的处理方式。因为这种工作往往风向舆情一变,或者换个领导,要求就不一样了,你太听话,干得太实在,硬是推进工作,得罪了人,到时候情况一变化,轻则工作白干,重则激化矛盾,给自己带来麻烦。

有些领导不懂抓大放小这个道理,不懂哪些事是可以让大家应付着干也能糊弄过去,哪些事是红线必须不能出差错。什么事都正儿八经压着下属做到最好,这样弄得大家都很累,还没有什么成绩。

各级检查督导组下来,看的人人比干事的多。越来越多的"四不两直“,看起来好像是深入基层,其实是一种体系的空转和内耗,更说明体系运转的低效和上下级的矛盾。

加班也不是真有什么必须处理的急事,或许是哪个领导可能想去哪里检查,然后无数的人就被调度着加班熬夜应付检查了。

实际上材料能不能提前几天通知留足时间啊?完全可以。某个数据某篇报告能不能不要啊?完全可以,不写,天也塌不下来,只不过领导说了,所以就有人愿意表功,愿意干,并引以为傲。

另外就是层层下压的官僚主义,美其名曰“层层落实”“压力传导”。任何问题一句“讲政治”就让你哑口无言。

更别提各种追责问责了,各种文件下边最常见的就是“如不xxx将予以严肃问责”。

一是层级之间的信息差。这既体现在领导具体交代任务的时候,更体现在刚入手工作时的“传帮带”。对于下级特别是新人来说,干工作完全是机械的、不自主的。也没法挑选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甚至风险都不知道,干活还背锅,这样自然心里不会舒服。

也是很多人说“体制内的工作,初中生都能干”的原因之一。

二是人在整个体系中的工具化。每个人都像螺丝钉一样,只能看到自己负责的一块,干的活也是领导意志的延展。看一些大领导的讲话就知道,他们的视角也是唯上的,也是整个体系的一环。

三是领导确实最喜欢工具人。好的领导可能会给下属利益,但更多的领导找你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基本当成工具人,不会为下属考虑。

我有时候经常想,领导交代的一个活,要是我知道全部前因后果,打破这种信息差,那我就可以自己掂量着怎么干能还圆满还省劲,就可惜这种想法基本就没实现过。

当然指出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能解决这个问题堪称是大才。我目前确实没有这个水平。

从原因上我认为是架构的问题。这么个一层叠一层的架构,有遇见大事的时候令行禁止、如臂使指的优势,自然也就有上边提到的这些问题。就有点像高楼,层级比较多,自然会沟通不畅。

但无论如何,我们肯定是盼着更好,就类似于爱之深责之切,是盼着体系能高效一些,大家幸福感都高一些,而不是幸灾乐祸发表不当言论。

比如前段时间的思想教育和最近的纪律教育。其实我觉得都是好事,但可优化的空间也很大。留痕免责的工作太多,如果更柔性地推行,比如说用“提倡”“宣传”的姿态,会更好一些。比如说你什么口的感兴趣就自己看什么领域的论述。写材料什么的都能用上,挺好的,而不是开各种培训会研讨会,强制参加。

其实开培训会也不是不好,但公开场合,这种内容太敏感,老师也不敢真讲。只能是以开会做出一种服从的姿态罢了。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