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工作,为什么说事缓则圆
慢慢来,其实才是最快的,与磨洋工不同,这是在适应一种平衡。
前些年,我片区的一个违法建设一直拆不掉,年度考核拖了县里的后腿,压力大到整晚整晚的睡不着觉。
不久,县长带队调研这个地方,对着市里排查的违建名单严肃的问为什么没拆掉,一旁的财政局长赶忙说这个企业一年给县里纳税1000万,县长当场故作表态,大户更要遵纪守法,依法依规办,但之后县里再没催过我拆除这件事。
其他工作也是一样,都要等待一种平衡。
刚到市直单位时,跟领导出去调研,车上领导随口安排我写一份全市工作的调研报告,顿感压力山大,我日夜兼程的起草,初稿完成以后,既不敢给领导发过去,怕完成太早的话,领导觉得你不用心;又不敢太晚发过去,又怕领导觉得你效率低。
这时候,领导微信发来一份调研报告,说按照这个模式,与另一个新同事分工协作完成。我看新发来的报告,跟我写的方向完全不一样。
体制内的工作是动态调整的,太负责、太有效率会打破系统的平衡,导致内卷,且很容易卷错方向。
还有很多事情是没有闭环的,包括一些看似很重要的工作,领导交代后,你特别当回事儿,马不停蹄、三头六臂、没日没夜的完成了,后来发现领导再也没有提过这个事情。
其实很多事本就是不合理的、不贴合实际的。
大家嘴上不说,心理都知道在陪领导演戏,只有你较真的不行,那你就打破了平衡。
昨天,单位新来的女同志因为某个县区同志报的材料格式错乱、病句频出,并且跟这个同志沟通后,态度爱搭不理的,已经是好多次了。
女同志气不过,给领导声泪俱下的汇报,领导也很护犊子,当即表态要给县局老一打电话敲打一下具体做业务的(实际没有打这个电话)。
过了一段时间,女同志又遇到这个问题,又去给领导告状,最后无奈领导让副职电话了县局老一。
结果你猜怎么着,那个同志是县局的业务大拿,顶梁柱,特别忙,工作只能分轻重缓急来做,并且人家知道了她告黑状以后,直接不伺候她了,面对她退回重改材料的要求,直接回怼了一句,“微信上已经说了,你自己改。“
小推车不倒,慢慢拉着跑,大修容易伤筋动骨,更加摇摇欲坠。
很多年前,看到一则新闻,非洲那边有的人活了几十年没洗过澡,好心人完全不能理解这种事情,当即请他们好好搓洗了一顿,没多久这些人就都病死了。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