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现实支撑。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一直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和主
人翁,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重中之重,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作为根本
方向。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今天的“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
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得益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践,以及由此激发的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
突飞猛进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为滋润“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深厚的现实土壤。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表达了对“以人民为
中心”价值理念的判断与坚守。2012 年11 月15 日,习近平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70 页。2013 年6月,习近平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
摒弃任何私心杂念,把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⑥《习近平 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并发表
重要讲话》,新华网,2013 年6月25 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 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基本方略之一,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
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 GCD 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28 日。在党的十九大
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多达200 余次,也是 习近平 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思想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至此,“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现实烛照、根本的执政导向、生动的人性光辉,
是我们党成立以来,从战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最根本的价值遵循。
二、融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特征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直接体现出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标准与重要意义。基于上述对以人民
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沿革与价值内涵的体认发掘,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中,就是要以群众视角审视把脉融媒体时
代意识形态工作特征,探寻在此背景特征之下的策略与路径,自觉将“以人民为中心”植根于意识形态工作全过程。
大众面对的网络媒体是一个开放复杂的意识形态原始生态阵地,基于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自由而脆弱的
互联网传播特征,给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诸多问题与挑战。“人们从传统的物理空间转移到网络社会中,隐藏在数
字化符号之后从事自己的活动,行使虚拟社会赋予的权利。”②孙午生:《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北京:法律出
版社,2014 年版,第17 页。这样一来,就造成线上线下传播内容的交互杂糅,信息发布主体难以识别。基于个体自
由的法治惯性与网络时空的虚拟身份,发布内容难以管控,影响效应难以估测。
(一)更丰富的媒介视角与更灵活的传播方式。新时代,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端平台的快速发展,为群众提供
了自媒体、公众号、订阅号、圈子互动、微博等更为丰富的传播交互媒介,构建了点、线、面互联互通的传播方式。
丰富繁杂的网络空间一度成为各种思潮、各类话题、公众人物交织交锋的主阵地,成为不同意识形态输出、角逐、碰
撞、生发的前沿。
以图片、声音、文字、视频为主的传播内容也更多吸引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注意力。“其强大的消费、娱乐功
能分散了人们的精力,减少了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民众的传统政治情感,挤占着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的原有时空认同。融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对的是时空相互交织、纷繁交错的特殊场域,要在现实空
间和虚拟空间两个维度的结合上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才能最大范围实现民众由思想认同到政治认同的转变。”③王菲菲:
《从四个维度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学习时报》2018 年11 月19 日。可见,资本与市场狂欢背后强大的娱乐消
费功能,不断解构着主流意识形态,也不断消解着人们传统的政治情感,挤压着主流意识形态原有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