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意义
VIP专免
2023-12-07
999+
14.43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
理政突出位置,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消除了绝对
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
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1 年2月25 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
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这一重要论断,揭秘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这是马克思主义反贫
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国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具体来说,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包括“七个坚持”。其中,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反贫
困理论的基本方略和重大创新。在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以人民
为中心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精准扶贫方略等理念,
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实现了对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新飞跃。
具体飞跃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一、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依靠群众力量
“一个也不能少”的中国精准扶贫实践彰显了马克思“为绝大多数人谋
利益”的群众主体观,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决不能落下
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是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精准扶贫方略的相关论述的出发点,是党中央践行“发展为了人
民”的承诺。精准扶贫在具体实践中始终践行着“一个也不能少”的群众
主体观,党中央不惜花费任何代价帮扶每一个贫困地区,履行对每一个贫
困群众的承诺。
包括精准扶贫方略在内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不仅体现了发展为了
人民,而且也重视发展依靠人民,关注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
性,充分贯彻践行马克思指出的“生产者是自己劳动条件的所有者,靠自
己的劳动使自己变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
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很多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实践创新了我国“坚持脱贫依靠群众”的
路径。
二、贯彻实事求是的精准方略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
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的哲学
基础。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尤其是精准扶贫方略,是在特定的
历史背景下,从实际出发提出的解决贫困问题之道。经过大水漫灌式扶贫,
我国脱贫事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进入瓶颈期,难以有质的突破,亟需转
变扶贫形式,探寻新型扶贫策略。于是,在这一特定时期下便提出了精准
扶贫方略。此外,精准扶贫方略本身还内含“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习
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方略时,同时也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
理念。在精准扶贫具体实施中,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
贫困类型施策,这充分展现了精准扶贫方略是根据每一个贫困地区,每一
个贫困户的现实情况,在具体实践中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扶贫方式。例
如,四川广元市朝天区地处深度贫困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
针对其具体情况探索出了“菜单式”易地扶贫搬迁的脱贫方式,最终成功
实现脱贫。总的来说,精准扶贫
摘要:
展开>>
收起<<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一重要论断,揭秘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这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