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县精准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VIP专免
2024-01-11
999+
23.91KB
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同仁县精准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 6 月 18 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
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
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
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
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
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
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
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十二五”期间,截至 2014 年底,共
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 9987 万元,先后在全县 12 个乡镇 68 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
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
入由 2010 年底的 3394 元增加到 2014 年底的 6325 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 2010 年底的
1107 元增加到 2014 年底的 2315 元;贫困人口由 2010 年的 5645 户、25400 人减少到 2014
年底的 2995 户、12859 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
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
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
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
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
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
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
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
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
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
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14 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 12 个乡镇 29
个村,总户数5799 户、28675 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 1717 户、7615
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 26.56%和 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
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 户、1070 人;瓜什
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 户、892 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 户、
693 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 户、121 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 户、
296 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 户、737 人,牙乡(依里村)41 户、
184 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 户、794 人,双朋西乡(协智村、
环主村、宁他村)179 户、761 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 户、554 人,黄乃亥乡
(群吾村、日秀么村)122 户、539 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 户、974 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
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
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
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 480 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
区 1000 余户中只有约 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 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
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 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
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
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
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
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
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
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
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
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
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
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
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
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
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
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
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
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
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
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
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
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
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
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
“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
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
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
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 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 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
期只有 150 天,而枯草期长达210 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
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
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
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
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
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 50%至 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
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
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
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
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
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
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
“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
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
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
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
摘要:
展开>>
收起<<
同仁县精准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