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调研报告

VIP专免
2025-04-17
999+
12.88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
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
忆中的故园。xx 县聚焦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难题,深化拓
展新时代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途径,守护好群众的古村古建,
让群众的乡愁有处可寻。
一、问题概述
xx 县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县域内星
罗棋布着 128 座格局完整的古村落,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
建筑 11633 栋,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这些古村落不仅
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承载着乡土记忆的精神家园。然而,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古村落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建筑衰败触目惊心。调研显示,全县 23%的古建筑因
长期风雨侵蚀出现梁柱腐朽、墙体开裂,其中 430 栋被鉴定为
危房,部分百年老宅屋顶坍塌、雕花门楼湮没于荒草,村民感
叹“老屋撑不过三场暴雨”。以王家镇为例,始建于明代的
“九进大夫第”因屋顶漏雨导致木构架霉变,修复前仅靠 12 根
临时木桩支撑,随时可能整体倾覆。
二是产权分散制约开发。以李坊村为例,一栋清代进士宅
院分属 6 户村民,修缮需协调多方意见,导致保护项目搁置长
达 5 年;类似产权碎片化问题涉及全县 68%的古建筑,成为活
化利用的“拦路虎”。更棘手的是,部分海外侨胞继承祖宅却
无法回国办理手续,全县有 210 栋古建因产权人失联沦为“无
主资产”。
三是活化路径单一低效。xx、xx 等古村虽完成基础修缮,
但文旅开发仍停留在“挂牌参观”阶段。村民反映:“游客来
了拍拍照就走,村里连瓶水都卖不出去。”统计显示,已开发
古村中,75%的业态为同质化茶馆、民宿,年均客流量不足10
万的村落占比超六成。更严峻的是,部分古村为迎合商业化过
度改造——青云村将清代粮仓改建为 KTV,引发文物保护专家
联名抗议。
二、做法成效
(一)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唤醒古村生机
构建“四位一体”保护体系。制度破冰:在全省首创“古
建修缮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彩钢瓦覆顶、水泥糊墙等21 类破
坏性改造行为;设立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心,统筹财政资金、专
项债、社会捐赠 18.82 亿元,其中 1.2亿元专项用于濒危建筑
紧急抢修。针对产权复杂的老宅,推行“抢救性修缮+权益保
留”模式,政府垫资修缮后,原产权人可选择回购或折算为文
旅项目股份。技术赋能:组建由42 名古建专家、128 名传统工
匠构成的技术团队,采用“原形制、原工艺、原材料”修复模
式。例如,用古法“桐油石灰”填补砖缝,复原徐氏宗祠失传
百年的“透雕过海梁”技艺;在修复清代戏台时,特意保留梁
柱上的烟熏痕迹,留存“当年村民夜夜看戏”的历史记忆。全
民参与:推行“老屋认养”计划,吸引 230 名乡贤返乡修缮祖
宅,如台商陈氏家族投资 800 万元修复祖宅“敦本堂”,并将
其捐赠为村史馆;开展“寻找最美撑屋人”活动,评选出 37位
自发维护古建的村民,给予每户每年 5000 元奖励。周家村村民
周老汉三十年如一日清扫明代石板路,被评为“古村守护之
星”,其事迹登上央视《记住乡愁》栏目。自工作开展以来,
930 栋危房重焕生机,周家村明代戏台修复后举办非遗展演68
场,带动村集体年增收 12 万元;全县古建灭失率从年均3.2%
降至 0.7%,相关经验被住建部列为“传统村落保护十大典型
案例”。
(二)建立流转确权机制,打通活化渠道
创新“三权分置”改革破解产权困局。托管破题:村民将
古建经营权托管至村委会,按建筑面积获得 4万-10 万元/20
年的托管费。xx 村王氏大宅托管后,县旅投公司投资 600 万元
改造为文化书院,原住户每年增收 8万元。针对海外侨胞产权,
开通“云公证”平台,侨胞可在线签署托管协议,已有 37栋古
建通过该模式重获新生。确权赋能:对托管建筑颁发《古建经
营权证》,明确其可抵押、可转让属性。xx 村整村确权后,以
1.2亿元经营权质押获贷开发资金,打造“明清商贸文化体验
区”,复原钱庄、镖局、染坊等业态,游客可体验古法铸银、
草木染布等技艺,日均接待量突破3000 人次。长效保障:建立
“开发收益反哺”机制,企业需将15%的文旅收入投入村落维
护基金。游垫古村通过此模式累计提取保护资金 830 万元,实
现“以古养古”;同时设立“原住民优先就业”条款,要求企
标签: #调研报告
摘要:
展开>>
收起<<
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xx县聚焦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难题,深化拓展新时代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途径,守护好群众的古村古建,让群众的乡愁有处可寻。一、问题概述xx县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县域内星罗棋布着128座格局完整的古村落,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1633栋,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这些古村落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承载着乡土记忆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古村落保护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建筑衰败触目惊心。调研显示,全县23%的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