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稿件过度编辑加工,其实是在“甩锅”?
VIP专免
2024-12-06
999+
26.18KB
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对稿件过度编辑加工,其实是在“甩锅”?
先说结论:对稿件过度编辑加工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是
一种甩锅心理。
这种甩锅,不仅指编辑,更指作者、编辑、质检三主体之
间的相互甩锅。图书出版流程中,为了保证图书质量,要求必
须经过“三审三校一读”,并且针对不同类型图书,最后还会
设置相应的质检达标率。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地时,
仍有一些副作用不可忽视,上述甩锅现象就是其副作用之一。
何为“过度编辑加工”,翻开《出版专业实务·中级》
(2020)P59 可查,编辑加工整理的三大原则:
一、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
二、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
三、依据规范,忌滥施刀斧。
凡未遵循以上原则,均可认为有“过度编辑加工”嫌疑。
“加工整理的对象,是经过前一环节的三级审稿而决定采用的
稿件。”“并非属于对错误或不规范现象的改正,尤其需要征
得作者同意。”以前读书时,我不理解为何这些原则还需要在
出版教材中专门强调,直至真的进入工作岗位,才深感强调编
加原则的重要性。
经我观察,“过度”的原因可粗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编辑能力不行。改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因为真的发现
了谬误,而是因为无法把握作者的表达是否正确,为了避免漏
改、少改而被下一校次发现,只好选择一刀切地把所有疑似不
通顺之处统统改成自己认知中有把握的“正确表达”。改得多
并不代表能力强,因为不改比改更需要魄力。
二、责任制下的层层逼压。责编是图书发行后问责的主体,
但少有人关注的是,第一校次的编辑是图书出版流程中背锅最
多的角色。
不同校次的编辑之间,似乎有一种“竞赛心理”,觉得对
上一版稿子没有进行足够多的改动,自己就会被认为是“能力
不够”“工作做得不好”“看不出来错误”。于是把心一横,
像审犯人一样,非要把一字一句审得实在是清清白白才好,改
得满版红线,甚至出现不同校次编辑改动意见相互“打架”的
情况。
摘要:
展开>>
收起<<
对稿件过度编辑加工,其实是在“甩锅”?先说结论:对稿件过度编辑加工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甩锅心理。这种甩锅,不仅指编辑,更指作者、编辑、质检三主体之间的相互甩锅。图书出版流程中,为了保证图书质量,要求必须经过“三审三校一读”,并且针对不同类型图书,最后还会设置相应的质检达标率。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地时,仍有一些副作用不可忽视,上述甩锅现象就是其副作用之一。何为“过度编辑加工”,翻开《出版专业实务·中级》(2020)P59可查,编辑加工整理的三大原则:一、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二、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三、依据规范,忌滥施刀斧。凡未遵循以上原则,均可认为有“过度编辑加工”嫌疑。“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