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2022年全国民政系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视频会发言材料汇编
VIP专免
2024-05-11
999+
24.58KB
1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目 录
1. 安徽省民政厅:
健全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夯实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基础..................1
2. 贵州省民政厅:建立低收入人口“大数据+”监测帮扶机制 牢牢守住不
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3
3.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聚焦重点对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牢牢兜住基本生活保障底线......5
4. 山东省民政厅:
切实提高站位强化工作措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7
5. 青海省民政厅:坚持制度先行深化改革创新 全力助推兜底保障成果同乡
村振兴有效衔接..................................................9
6. 河北省阜平县人民政府:筑牢兜底保障防线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1
2022 年全国民政系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视
频会发言材料汇编
(中国社会报,2022 年 3 月 30 日)
健全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夯实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基础
安徽省民政厅
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安徽各级民政部门
在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
机制,坚决扛起“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政治责任,织密织牢兜底保障安全网。
健全运行机制,夯实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基础。一是高位推动。省委、省
政府高度重视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工作,将相关工作纳入省委常委会、省委
深改委和省政府工作要点,并纳入省政府考核部门和市级人民政府事项。 二是
部门协同。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作用,推动部门沟通协调、责任共担。民政
厅、教育厅等 13 个部门出台《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暂行办法》,明确低保边
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条件及救助帮扶办法。省级社会救助平台精准对
接省数据资源局、省乡村振兴局数据平台;各相关部门将医疗救助、住房救助、
教育救助、就业援助、受灾人员救助、困难职工帮扶、司法救助等延伸至符合
条件的低收入人口。三是压实基层。全省 95 个县将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委托
下放至乡镇(街道),实行乡镇(街道)主要领导负责制,成立多部门参与的
社会救助联审联批领导小组,统筹落实入户调查、核对审核、公开公示等工作。
提升救助水平,强化常态化救助帮扶能力支撑。一是加强监测。建成省级
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和数据库,线上线下监测预警与主动发现能力显著提
升,现监测困难群众 271 万人(包括乡村振兴部门监测的易返贫致贫人口 21 万)。
二是加强能力建设。全省建成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点)760 个,配备 1.8
万名社会救助协理员并明确其薪资待遇,依托线下网络,主动开展救助核查、
上门摸排、主动救助等服务。三是实施综合救助。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有
效衔接,依托慈善组织设立社会救助专项基金,村(社区)成立“救急难”互
助社,为遇重病、重残、重大变故等困难家庭和个人提供救助帮扶。四是拓展
“物质+服务”。打造“情满江淮共享小康”社会救助服务品牌,探索将低保、
脱贫人口家庭中的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推动全省建立特困人员住院护理
保险制度,聚焦“一老一小”中的低保对象等开展探视走访、居家照护等服务。
集中统筹资源,拓展常态化救助帮扶对象范围。整合民政领域各类政策、
资金、项目等资源,拓展常态化救助帮扶范围,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聚焦“一
老一小”,县(区域)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年均实施农村特
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5000 户;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
体系,村委会设立专人专岗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关注“一残一弱”,建立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残疾人两项补贴实
现跨省通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
摘要:
展开>>
收起<<
目录1.安徽省民政厅:健全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夯实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基础..................12.贵州省民政厅:建立低收入人口“大数据+”监测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33.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聚焦重点对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兜住基本生活保障底线......54.山东省民政厅:切实提高站位强化工作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75.青海省民政厅:坚持制度先行深化改革创新全力助推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