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比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
孔子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道德观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
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鼓励人们不择手段地去满足
个人私欲,主张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使人的自然属性与
社会属性相适应。在宇宙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
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马克思主义同样强调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
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
对我们进行报复。”正是因为二者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才
能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第二个结合”的结果:“互相成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
这是实现“结合”的前提。但这种“结合”并非“二水中分白鹭
洲”的平行式前进,而是不断以化学反应的方式“互相成就”。
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
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
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
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另一
方面,我们不断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
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
新的思想高峰。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新民
主主义文化,毛泽东同志把它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强调了文化发展的主体向度、真理向度、价值向度,丰富
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
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
志借用中国先秦典籍《诗经》中“小康”一词来描绘中国现代
化建设的目标,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
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