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读懂悟透“两个结合”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VIP专免
2024-05-08
999+
25.5KB
3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党的十九届六
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历史经验,“两个结合”
被再次提出。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坚持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
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
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
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深邃思
考,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之间的辩证关系。
“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史的科学总结,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时代创新提供重要遵循,是在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方法准则。
一、“两个结合”符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
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张力的本质要
求,更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出
场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两个结合”,标
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高度。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与“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是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贯穿百年党史实践进程的内在机理,也
是赋予其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历史逻辑:“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百年进程的历史必然
历史逻辑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揭示了历史发展
过程的必然性特征,即事物的形成、发展过程蕴含着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历史逻辑以理论逻辑为学理支
撑,检验理论逻辑的科学性、真理性,推动理论逻辑的发展。
“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从“一个结合”发展到“两个
结合”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广袤辽阔的中国大
地上熠熠生辉?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孕育
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成长于奋斗、牺牲、创造的百年党
史中,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条件进行思考
的结果。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
合”的历史起点。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难,英勇的中国人
民纷纷走上救亡图存之路,但由于缺乏革命理论和革命力量,
最终导致革命失败。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们
看到了曙光。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这段历史时期,留学日本
的李大钊、留学法国的蔡和森、留学俄国的瞿秋白等早期马克
思主义者,洞察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具有巨大价值,纷纷传播
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如,李大钊先生曾提出“理想应用于实
境”的思想,这里虽未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说法,
但已经蕴含了这层深意。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初步开创。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对实现“两个结合”具有开创意义。首先,实现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
义作为“最好的真理”“最好的武器”。在《反对本本主义》
一文中毛泽东提出“有的放矢”的著名论断,破除了教条主义
的束缚;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命题,探索出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革命道路。其次,对
“第二个结合”作出了开创性探索。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
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
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指出了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
摘要:
展开>>
收起<<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历史经验,“两个结合”被再次提出。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深邃思考,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之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