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核心意涵
VIP专免
2024-03-25
999+
20.06KB
1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核心意涵
同志们:
“守正”即坚守正道,见《史记》“循法守正者”,《汉
书》中有“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创新”见于《周书》
“创新改旧”,意为推陈出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方法;“守正创新”被写入党的 XX 大报告的主题,
足见其是中华民族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支撑,是事关党和
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
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
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守正创新
作了强调阐述与科学部署,赋予守正创新新的时代属性,
分析了在各领域为什么要守正创新、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怎样用好守正创新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
前进。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
一起对习近平关于守正创新的论述进行进一步解读,尝试
提炼其精髓内核,不断加深理解守正创新的当代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守正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的相关论述是在中国共产
党长期改革创新实践中形成的,既源于丰富的学理支撑和
文化浸润,又探索了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时代所向,与马克
思主义基本方法一脉相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
视阈下,可以从理论、历史、现实三重逻辑解读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守正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溯源——马克思大历史观的相关理论视角
守正创新,既要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开历史
的“倒车”,也要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脉络不断创新,使得社
会发展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普遍意愿。19 世纪,资产阶级
的诟病越发难以被掩饰,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终
究不能与社会化的大生产相适应,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
严重,其他理论和思潮难以破解现实困境。马克思将理论
考释与理论史批判有机统一,清算旧哲学的不良影响,从
物质生产实践这一本质要素出发,通过对历史、现实和未
来的贯通审视,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大历史观”,将旧唯物
主义从唯心史观的荫蔽下驱赶出去。在历史发展的任何时
期都必须紧紧守住唯物史观所指出的“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
这是坚守历史正道、不为风险所惧的必然要求。
对待创新,可以从实践、思维与理论维度来探究。科
学技术创新的实践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催化剂,对于提
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社会生产力规模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马克思虽没有直接指出过“创新”,但我们可以从其
原著中探究唯物史观包含的创新要素。马克思指出,智力
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来源。
科学技术推动着生产关系的日益更迭,“手推磨产生的是封
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科技创
新是一种助推社会革命的力量。恩格斯在探讨自然科学与
哲学的关系时,也指出科学的新发现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
围困中解放出来,获得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列宁在研究马
克思主义原著的基础上,建构出现代帝国主义理论,指出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垂死性,他指导着俄国十月革命取得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社会现实
问题时始终秉持唯物辩证的思维观,摒弃形而上学和唯心
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反复出现,后来的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所佐证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思维的“过时”“无用”,
反而证明了其真理性,证实了唯有坚持和发展、守正和创
新马克思主义,才能跟上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理
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友、学生等继承人的不懈努力下
焕发了无限生机,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的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核心意涵同志们:“守正”即坚守正道,见《史记》“循法守正者”,《汉书》中有“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创新”见于《周书》“创新改旧”,意为推陈出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守正创新”被写入党的XX大报告的主题,足见其是中华民族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支撑,是事关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守正创新作了强调阐述与科学部署,赋予守正创新新的时代属性,分析了在各领域为什么要守正创新、守正与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