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的“点子思维”
VIP专免
2023-12-30
999+
20.81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按:研究了这么多年写作,我愈发觉得:写作本质上是一个生产过程,首先输入
点状原料,进而大脑加工,然后输出立体的“文字产品”。这个过程,是从点出发,
由点成线,织线为网、组网为面,最后合面成体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点状的原料
是前提,如果“点”踩不准,写作就会“跑偏”,所以踩点对“内容生产者”来说,
实在太重要了。为了便于大家“踩”,本文给出了八个“点”,实际是八个思考维度,
也是经营文章的八种策略。
什么是“点”?n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n
在中国文化里,“点”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似乎是名词,又似乎是动词,还
经常被当作数量词来用,如雨点、地点、起点、小数点、优点、钟点、糕点是名词,
而点名、点头、点击则是动词,一点儿、吃点儿东西,转身又成了数量词。n
点这个词像流水一样,在科学的田野里,早已流淌并浸润到了物理学、语言学、
社会学、几何学、数学的地里,乃至公文写作,故而人们总说:“文稿要写到点子
上”。n
为什么要说“写到点子上”?基于什么思考逻辑?公文写作有哪些“点”需要把
握?值得思考。n
笔者以为,人们之所以强调“点子”,是基于几何学的思考逻辑,因为写作本质
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的最大价值就是把点状的信息网状化、系统化、立体化。大
脑就像一座工厂,日常通过学习获得点状信息,这些信息好比一堆杂乱无章的原料,
当原料输入生产线后,混沌关系就会被重塑,最终变得有条有理,以有序的性状呈现
出来。n
在生产过程中,点状的原料是前提,没有原料,生产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有了原料后,关键就是生产线了,尤其是工艺技术。工艺技术相当于人的思维方式,
工艺不同产出来的产品就千差万别,比方说,宝马的工艺产出来的是宝马汽车,奔驰
的工艺产出来的则一定是奔驰汽车,不会是宝马,性状不同,因为“思维方式”不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那就是都需要原料输入。n
写作,是一个把“文字原料”加工成“文字产品”的过程,会经历“点—线—网
—面—体”的形态转换,由点成线,织线为网、组网为面,合面成体。这个过程中,
“点”是前提,点踩得准不准,写作就会“跑偏”。n
笔者的观点是:高效能的写作,要善于审问写作的出发点、选好问题的切入点、
占领思想的制高点、触及各方的兴奋点、抓住事物的关键点、拿捏关系的结合点、凸
现工作的闪光点、踩准笔墨的落脚点。nn
一、审问写作"出发点"n
所谓“出发点”,即写作的初心,也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审问“出发点”
解决的是写作方向问题,如果把握不准,大概率上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何
审问“出发点”?我感觉关键是把握好四个“W”。n
1.“Why”,即“缘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清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搞
不清楚写作背景,下笔时就分不清轻重,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拿捏不准。所以,
建议在接受任务时多交流沟通,不要怕麻烦,多问问“为什么?”,只有把意图领悟
明白了,才能写出想要的文章来。现在有些同志写不好文章,很多时候就是没弄清领
导意图,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测就动笔,这是很不好的一种写作习惯。n
2.“What”,即“事情”。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规律,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得
定义问题,然后拆解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维度的解决方案。写公文就是解
决问题的过程,同样需要对问题进行定义,把边界定清楚。说具体点,当面对一个写
作任务时,先不要着急,尽管“让子弹飞一会儿”,静下心来想想:这篇文章到底写
什么?属于什么范畴的工作、存在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哪个环节。有条件的,还要看
看之前已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收到了多少效果、哪些措施要纠偏、哪些要加强等等。n
3.“Where”,即“场合”。但凡有一定情商的人都明白,说话、写文章都要讲
场合、看势头,不能不分场合,蒙着头乱说一通,那样只会令人尴尬。毛泽东提倡写
文章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以为,文章想获得点赞,也必须看场合。n
什么是场合?在我看来,就是文字运用的各种场景,比如会议、活动、文件、媒
体等,可能对内,也可能对外,可能对上,也可能对下,或平级交流,同样的事情,
在不同场合讲,表述方式截然不同。比如,同样是讲话稿,在单位内部讲,可以随性
一点、自由发挥一下,而在媒体上发表,则要字斟句酌、慎之又慎。n
4.“Who”,即“对象”。不管是公文也好,其他文章也罢,都是写给人看的。
对公文来讲,受众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单位领导,一个是接受文章的具体单位或个人。
想让你的文章获得受众肯定,就得研究对象.n
以讲话稿写作为例:n
一是搞清谁来讲?
一般来说,机关里的讲话稿都是为单位领导代为起草的,起草者只起到一个“操
刀者”的作用,文章怎么写,还得看领导,看领导的职务、风格、特点,以及对这个
稿子的具体要求,符合领导“胃口”了,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满意了,也就容易受领
导“点赞”了。n
二是搞清讲给谁听?受众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可能是单位,也可能是个人;从
身份上来看,可能是干部,也可能是群众;从级别上来看,可能是上级,也可能是下
级,或者平级。面对不同的对象,怎么办?我觉得稳妥的办法就是分析受众的身份、
特点,必要时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此方才算写到“点子”上,写到大家心坎里。n
二、选好问题"切入点"n
所谓“切入点”,即写作的切题方式。换句话讲,就是确定什么主题、开多大口
子、用何种表述方式。怎样选“切入点”?笔者以为要把握三点。n
第一,找准“靶心”。靶心就是文稿的中心论点、核心问题。只有找准靶心,才
能明确方向,写到“点子”上。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说:“别
的事我不讲,只讲工作方法,现在的中心问题是工作方法,要会做工作。”所以,在
这篇讲话里,“工作方法”就是写作的靶心,所有的文字都为这个靶心服务。n
第二,量准“切口”。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不同的层面,从哪个层面来谈,就是切
口问题。切口有大有小,一个主题下面,可能会包含很多子论题。比如我们研究一个
产业,切口就有很多,可以研究产业的现状,也可以研究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专门研
究对策,甚至可以专题研究特定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机遇、挑战。而一篇文章往往很难
把所有问题一网打尽,怎么办?我倾向于抓关键,从小点切入,小题大作。如果贪多
图大,写出来的文章往往面面俱到,似乎什么都讲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讲,这就叫没
写到“点子”上。n
第三,审问“曲直”。这是表述方法的问题,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切题方式的问题
一般来说,切题时有两种笔法,一种是直笔,单刀直入、首句破题、不绕弯子。另一
种是曲笔,曲折委婉、迂回包抄,开头作一些铺垫。从表达效率看,公文一般倡导用
直笔。比如,1951年中央曾指示:“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
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这就是提倡直笔。不过,
这也不是绝对的,要知道,某些情况下,开始点题之前,适当铺垫一下,委婉地过渡
一下,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一些,否则欲速而不达,很难称其为写到点子上。n
三、占领思想“制高点”n
所谓“制高点”,即思考问题的格局,通常表现为思考问题的高度、深度、广度。
我们说:公文须有大格局,“大格局”的实现,就需占领思想“制高点”。一篇文章
怎样才能占领思想的“制高点”?我的体会有四点:n
标签: #公文写作
摘要:
展开>>
收起<<
按:研究了这么多年写作,我愈发觉得:写作本质上是一个生产过程,首先输入点状原料,进而大脑加工,然后输出立体的“文字产品”。这个过程,是从点出发,由点成线,织线为网、组网为面,最后合面成体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点状的原料是前提,如果“点”踩不准,写作就会“跑偏”,所以踩点对“内容生产者”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为了便于大家“踩”,本文给出了八个“点”,实际是八个思考维度,也是经营文章的八种策略。什么是“点”?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里,“点”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似乎是名词,又似乎是动词,还经常被当作数量词来用,如雨点、地点、起点、小数点、优点、钟点、糕点是名词,而点名、点头、点击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