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行进中的“一带一路”建设,对外传播也应保持鲜明的“进行时”“行进感”,到新
闻 现场去、到沿线国家去、到重点项目去。作为人民日报, 我们需要在传播中,讲清楚习
近平 主席擘画“一带一路”蓝图的世界意义, 讲清楚“一带一路”倡议所秉持的和平属性、
所创 造的共同机遇、所带来的文明互鉴。这些“讲清楚”,尤其需要以“最佳现场”来呈
现。
4 月,人民日报派出国际部记者组成的 4 个采访小组,分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采访,
形成了“边走边报”的报道方式。自 4 月 14 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倒计时一个月开始,
陆续在人民日报三版重要位置上,以大篇幅刊出。这组“行进中的报道”,由于精心选择
“现 场”, 拥有了很好的报道特色与传播效果。
什么是最佳现场?
一是回到原点。 3 年多来,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上留下了诸多外交足迹,生动诠释了
“一带一路”的内涵,这是我们要抓住的新闻节点。比如,从习近平主席发出首倡之地的哈
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 我们发回了特别报道《“中国就是哈萨克斯坦的大海”》, 对
习近平主席重点考察过的中白工业园,我们采写了《别开生面的云端讨论》……沿着习近平
主席的外交足迹,回到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有着重要意义的新闻现场,勾连起历史回声、
现实共鸣, 进一步还原、了解中国倡议的世界意义。
二是把握重点。“一带一路”上的许多重点建设项目, 发展方兴未艾、进展日新月异, 是
展 现“一带一路”建设成就的重点。我们在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港, 发回《“盼望习主席
来瓜 达尔港看一看”》;走进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追寻《让穷乡变成“柬埔寨深
圳”》…… 浓墨重彩地呈现这些重点项目的进展,以大量可感、可观、可触的鲜活素材,
反映“一带一 路”在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推进速度。
三是聚焦热点。 4 月 29 日,首趟中欧班列,从英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伦敦港口岸出发, 抵
达全球最大的日用品交易中心中国浙江义乌。用 BBC 的说法,这是一次“重要的贸易事件”,
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对西欧国家的经济也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我们抓住这一热点事件,
从发车现场送行的热烈氛围, 到分析“一带一路”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英国商品, 搭
上 中欧班列直通车》一文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说服力。
事实证明, 到新闻现场, 才能抓住新闻活鱼。乘飞机赴境外采访, 人民日报记者巧遇前往
白 俄罗斯考察“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湖南省党政代表团以及中国在海外最大规模产业园
—— 中白工业园的 CEO。虽是一次“偶然”,却真实地反映了“一带一路”在沿线国家和
国内省 市热起来、来往日趋密切的“必然”。记者抓住这次巧遇,在 9 个小时的航程里,
在万米高 空的云端上,有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关于“一带一路”的讨论。生动的云端讨论,
因为报社领 导的解放思想, 成为人民日报《行走“一带一路”》专栏的开篇之作。
事实证明, 到新闻现场, 才能拓宽新闻视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 是“一带一路”上的
旗 舰项目。人民日报记者曾于 2013 年到此采访。今年 4 月,又进行了回访, 发回了这样
的报 道:“(3 年前) 这里人烟稀少,视线所及之处都是沙漠,当地居民祖祖辈辈靠打鱼
为生。 每周只有一班航班从巴基斯坦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飞往瓜达尔,中国人的身影更是
几乎看不 到。”“而今, 记者再访瓜达尔港, 看到变化无处不在, 最明显的就是来瓜达尔
的人大大增 多了。卡拉奇到瓜达尔的航班,已经变成每天一班,能抢到前往瓜达尔的机票,
还被看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