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聘用制度改革的进展及深化改革的思考
VIP专免
2024-01-21
999+
20.49KB
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高等学校聘用制度改革的进展及深化改革的思考
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是高校用人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探索建立适合高
校目标定位和特点人事制度的重要举措。十余年来,高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展用人制度改革,理顺了
用人关系,搞活了用人机制,提升了用人效益,积累了有益的改革经验,取得
了重要成效。但是,面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质量的新要求,
高校要加快构建以提升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更加灵活高效、更加符合
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特点的用人新机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瓶
颈问题,必须深化改革、攻坚克难、逐步解决。
一、高校推进聘用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高校按照科学设岗、以岗定薪、择优聘任、合
同管理的原则,探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在加强人力资源规划、选聘优秀教师、
教师职务晋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有效推进了“单位人”向“社会
人”、º“身份管理”向“合同管理”的转变。主要做法梳理如下。
(一)制定更精细、更理性的用人计划
精细化岗位设置。岗位设置的科学性,是确保用人计划合理性的前提。很
多高校在传统的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划分基础
上,将各类岗位进一步细分,使得岗位设置更加精细、更加符合学校实际、更
能体现差异性。如一些高校按照教师岗位职责任务的不同,分为教学为主型、
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有些高校结合实行教育职员工作,将管理人员的职
级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十几个职级、二十几个档次;有些高校设置了特
聘教授、助理教授等岗位,并实行专门的管理办法;有些高校根据实际需要设
置了流动性较强的兼职教授岗位,力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合理制定用人计划。教学科研一线的用人需求是基础。很多高校在确定用
人计划时,先由二级单位进行工作分析,确需进人方可向学校申报;学校人事
部门对岗位空缺等情况进行初审后,通过校长办公会等方式进行集体研究。这
一程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用人计划的合理性,减少了粗放式进人的现象。在
此基础上,有的高校进一步加强用人计划规划,把进人渠道分类,普通人员招
聘实行“以出定入”,即按照未来几年退休教师数量确定学校进人规模并制定
年度计划;有些高校根据各学院岗位基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
未来任务量的变化等因素,综合确定各学院岗位数和进人计划。
(二)实行更开放、更多元的教师选聘机制
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拔尖人才。一流高校需要一流人才。高校致力于建立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面向海内外遴选优秀人才,坚持平等竞争、择优
选用、规范管理,做到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许多学校实行校、院
两级面试机制,坚持民主评议与集体决策相结合,有效遏制了人情关系对公正
选人的影响。同时,有条件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大校外招聘力度,
严格控制从本校直接选留毕业生任教,不仅扩大了选人的渠道和范围,而且有
效避免学术“近亲繁殖”,增强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融合和碰撞,促进学术繁
荣、学科发展。
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师资。很多高校实行“师资博士后”、“教师博士
后”等制度,探索建立从博士后中选聘教学科研人员的机制,有效发挥博士后
流动站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功能,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经受较长时间考察的优
秀青年人才选拔到学校教师队伍中。有的高校认真研究分析海内外高校急需紧
缺学科人才竞争态势,提前谋划未来师资储备和培养;根据学校发展需求,从
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优秀人选赴国外研修;对一些紧缺专门人才实行“订单
式”培养,选拔在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赴国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为学
校重点学科建设储备师资。
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部分高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
将一批院长、特聘教授和创新平台负责人等重要关键岗位面向海内外招聘人选,
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选聘和考核评价办法,充分发挥同行专家对人才的举荐和
评价作用,如有的高校专门建立国际化专家库、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候选人
进行评价。有些高校积极引进和邀请外籍学者到学校短期讲学;有的高校注重
对新入职人员外语水平的考察,注重选拔能在国际学术界自由交流的人才;有
的高校每年派专人赴国外开展海外人才专场招聘会,大力延揽海外高水平人才
充实教师队伍。
(三)建立更具激励、更加高效的人事管理制度
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保持教师队伍稳定性和激发创新性同等重要。
许多高校主动探索教师聘任制度改革,致力于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新机制,
大力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一些高校实行了竞争性更强的教师聘任制度,如有的
学校规定教师职务晋升聘期内有限次申报、隔年申报,即每位教师申请应聘高
一级职务的次数不得超过三次,两次申请时间一般应有1年以上间隔;有的高
校结合岗位管理制度的实施,本着从紧从严的要求,制订了各级教师职务的结
构比例,增强了人才遴选的竞争性;有的高校引进国外“tenureºtrack”制
度,实行“非升即走”“非升即转”的办法,对于在本级职务任职满一定年限
(一般是两个聘期,6-8 年)而又未能达到高一级职务任职条件者,原则上解
除聘用合同,或转到其他岗位。很多高校制定了更为规范的评聘程序,充分发
挥教授治学的作用,加强民主评议和集体决策,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形成评议结
果,完善代表作制度,加大同行评审力度。高校普遍建立了评聘工作监督、申
诉机制,对违反学术诚信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
积极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有些高校为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一方面
加大核心领军人物引进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培养本校中青年优秀人才,通过
“大师+团队”的模式,逐步构建起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突出的创新团队。
一些高校大力开展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如与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建
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研究。
营造有利于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青年人才是教师队伍中最具潜
力的群体。为营造更加有利于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很多高校建
立了破格晋升制度,开辟职务晋升的“绿色通道”,对经严格评审证明学术水
平和教学科研业绩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可破格晋升到更高级别职务。有的学
校为鼓励青年教师潜心治学、专心科研,规定在未晋升副教授或副研究员之前,
不安排教学工作,并着力解决其生活后顾之忧。
注重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为改变高校过去一直实行的与政府行政级别对应
的干部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专业化职员队伍,按照高等教育法
关于实行教育职员制度的规定,从2000 年开始,教育部先后在武汉大学等 6所
高校进行教育职员制改革试点,建立了职员制度和相应的职级晋升机制,同时
明确职员不再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在高校管理人员中实行职员制,一方面
推进了高校去行政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提升了
其职业认同感和岗位责任感,提高了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有些高校积极探
索管理人员岗位交流,多岗位培养锻炼干部,既有效丰富了管理人员的经历、
提升了素质,又增强了管理队伍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服务水平。
(四)采取更加灵活、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用人方式
积极实行合同管理。高校积极探索聘用合同、劳动合同等契约管理方式,
不少高校都实现了全员聘用。总体看,聘用合同主要针对传统事业编制内新进
的各类人员,分为短期合同、中期合同、长期合同三种类型;劳动合同主要针
对事业编制外的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进行管理。合同管理使学校与工作人员建立起法律地位平等的聘用(劳动)关
系,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促进了聘用关系从终身制向合同制的转变。
此外,部分高校对聘用为科研助理的应届毕业生,还实行了签订服务协议的方
式。在积极实行合同管理的同时,高校不断完善入职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
核,发挥考核在合同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试行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是高校合同管理的有益补充,主要是高校与劳务
派遣机构签订劳务合同,劳务派遣机构与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将工作人
员派遣到高校工作,劳务派遣的工作人员与高校没有直接人事关系。这种用人
方式比较灵活,高校多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岗位使用。近日,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从今年3 月 1 日起施行,该规定对
劳务派遣用人方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范,高校下一步实行劳务派遣用人方式
将有更加清晰明确的政策遵循。
摘要:
展开>>
收起<<
高等学校聘用制度改革的进展及深化改革的思考 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是高校用人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探索建立适合高校目标定位和特点人事制度的重要举措。十余年来,高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展用人制度改革,理顺了用人关系,搞活了用人机制,提升了用人效益,积累了有益的改革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面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质量的新要求,高校要加快构建以提升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更加灵活高效、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特点的用人新机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必须深化改革、攻坚克难、逐步解决。 一、高校推进聘用制改革的主要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