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VIP专免
2024-01-20
999+
18.78KB
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很长时间没有在短时间内读完厚厚一本书的阅读体验了,尽管平时也有阅
读的习惯,但比较自由,依着兴趣爱好,在时间、节奏、书籍的选择上随心所
欲。这几天,拿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厚重,有分量,初时觉得是任
务,谁知一读竟然放不下,竟然在短短几天,页页字字细细读下来了还意犹未
尽。真的是感慨系之,印象很深的地方有很多,越揣摩越觉得受益匪浅。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孟子·离娄上·第五章》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大意是说:
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命运和
时代、国家、社会密切相关,概莫能外,关键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尽量少
受裹挟,拥有独立的思考与定力。54 年前,一千多万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
山下乡,在稚嫩青涩的年龄,在正当学习读书长本领的大好时候,远离亲人朋
友,坐绿皮火车,坐卡车,坐架子车,赶毛驴,用脚量,从生活条件优越的城
市走向遥远陌生、贫穷荒凉、愚昧落后的农村,准备脱胎换骨,接受再改造。
这是时代的特征,个人毫无选择的余地。多少知青面朝黄土背朝天,感觉前途
渺茫,真正想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像《朝阳沟》里栓宝唱的“我决心在
农村干它 100 年”的凤毛麟角,很多人受当时“读书无用论”“造原子弹的不
如卖茶叶蛋的”“白卷英雄张铁生”的错误思想行为的影响,放弃了读书;也
有的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偏执思想的影响,放弃了文史哲的
学习;还有的一刻也不愿呆在贫瘠偏远的农村,怎么也适应不了农村艰难地生
活条件和繁重的劳动,想方设法通过招工,当兵,尽快回到城市;甚至有的知
青为了逃避艰苦的劳作,草率的和当地的老乡步入婚姻……
读书时我总是代入感很强的联想,当时假如是我,我会怎么办?出身红色
高干家庭,父亲是国家副总理,虽然当时在接受政治迫害被审查,母亲被株连
下放“五七干校”,兄弟姐妹都尚未成年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去了兵团或插
队。家庭四分五裂,命运前途未知。无论怎样,风波没有开始之前,这样的家
庭出身,在当时生活应该是衣食无忧的,做饭有煤炉,洗澡有热水,读书有保
障。正是风华正茂对世界有无限憧憬的十五六的少年,却被迫面对生活的狰狞。
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面对山大沟深,交通落后,土地贫
瘠,荒凉的黄土高原,感觉就好像到了世界的尽头,到了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我会不会像他一样很好的调整、正视、接受?面对粗粝的饭食,每天吃糠咽菜
还吃不饱肚子,甚至七年才吃上一碗老乡从外地带回来的白米饭,我会不会像
他一样从不挑拣?面对陌生繁重的劳动,我会不会像他一样尽快学会,每天挣
够十个工分?我会不会每天辛苦劳作之余,还点着煤油灯,大量读书甚至被烟
熏黑了鼻孔……
我深深的感受到,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息息相关,只有国家强盛,老百姓
才能挺直腰杆,只有国家富裕,老百姓才能丰衣足食,只有国家太平,才有老
百姓的安稳生活。
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
在荒凉的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里,习近平读到这样一句诗:“待入尘寰,
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他读了之后很受触动,反复吟诵。他当时并不
知道这句话出自党内秀才胡乔木的《采桑子∙反“愁”》其三,但并不影响他深
切的感受到了中国最底层老百姓的艰难。总也走不出的荒凉的黄土高原,终年
劳作却住不好、吃不饱、穿不暖,没电没水没柴烧,没有精神生活,基本都是
文盲。后来他回忆说,他把自己当成地道的延安人,以顽强的意志度过了“跳
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深深的感受
到了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农民,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才是最突出的问
题,人与自然的矛盾才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于是,年轻的习近平勤勤恳恳,就是想着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他带领梁家
河的老百姓建起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并向全县、全省做了推广,从此农民告
别了砍柴做饭点煤油灯的历史;他带着老乡打淤地坝,为村里增加了几百亩地
良田;他带着村民打井,下到井里不顾井水冰凉刺骨,踩在泥土石头里,撑不
住了才换人;他亲自改造简陋的厕所,动手修了赵家河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
开的厕所,老百姓觉得宽敞、隐蔽性好,纷纷效仿;他多方协调,办起了梁家
河第一个代销点,解决了大家买煤油买盐也要一天来回几十里的奔波;他还办
起了村里第一个铁业社,解决了村里的农具需求问题;办起了第一个磨坊,既
解决了毛驴短缺问题,又解放了劳动力,还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办了缝纫社,
妇女们可以缝补衣服挣工分,其他社员有更多时间去劳动;他办起扫盲班,制
作识字卡片,给乡亲们说古今,梁家河的识字人数,村民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改
变……离开梁家河时,乡亲们送给习近平一个镜框,上面镶着“贫下中农的好
书记”八个字,这才真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啊!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待人真诚、为人实在,真正为农民办实事,也敢干、能干、会干、会干成的人,
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正如司马迁《史记》中的一句话“平易近民,民
必归之”!
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从不到十六岁的城里少年成长为乡亲们交口称赞
的“好后生”,平易近人,勤恳踏实,实实在在就是想为老百姓做点事,改善
他们的生存状态。我想,后来总书记执政为民、精准扶贫等治国理念应该与这
段岁月的洗礼密切相关,因为他看到了中国最真实的农村、农民,和农民建立
了真实的感情,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懂得了什么叫做“实际”,才会脚
踏实地,树立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
40年后,再回梁家河,他深情的说:“当时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
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一定要从政,
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
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
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他在一篇回忆文章这样写道:“陕
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
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2015 年,从梁家河回到延安的当晚,
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部署老区扶贫开发工作,强
调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19年,延安告别绝对贫
困。实践证明,无论岗位怎样调整,他真正做到了心系民生!“我将无我,不
负人民。”2019年,面对外国政要提问,习近平脱口而出的这句话,直击心灵,
令人难忘。在外交场合,领导人会不时被问到执政理念是什么,作为一个 14亿
多人口大国的国家元首,习近平的回答坦诚质朴。“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
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
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坐在百姓家里拉家常,
掀开锅盖看饭菜,打开米缸看粮食,真的是自然而然、真情流露,咱们党有这
样的领导人,国之幸甚,民之幸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摘要:
展开>>
收起<<
很长时间没有在短时间内读完厚厚一本书的阅读体验了,尽管平时也有阅读的习惯,但比较自由,依着兴趣爱好,在时间、节奏、书籍的选择上随心所欲。这几天,拿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厚重,有分量,初时觉得是任务,谁知一读竟然放不下,竟然在短短几天,页页字字细细读下来了还意犹未尽。真的是感慨系之,印象很深的地方有很多,越揣摩越觉得受益匪浅。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第五章》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大意是说: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命运和时代、国家、社会密切相关,概莫能外,关键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尽量少受裹挟,拥有独立的思考与定力。54年前,...